酒饮 · 2020年11月12日 0

警惕威士忌的陈词滥调!

威士忌是一种快速消费品,就像所有的快消品市场一样,威士忌圈子里充斥着各种营销话术。当然,商家为了卖酒,营销推广无可厚非,中国白酒还说自己能治病呢。但是作为一个普通的威士忌爱好者,我只是希望自己买到的酒,能够对得起它的价格。


为了能够买到最有性价比的威士忌,我开始研究威士忌的各种工艺知识,买分享瓶不断的尝试各种威士忌。慢慢的我发现许多事情并不像酒商们宣传的那样,只是各种关于威士忌的营销话术,被不断的传扬强化,已经成了某种“陈词滥调” ,不少威士忌爱好者也被“洗脑”。

今天我就来说说,该警惕的哪些关于威士忌的“陈词滥调”。

1.“风土”


自从单一麦芽威士忌开始流行以来,各家酒厂都在强调自己威士忌的个性。作为威士忌最重要的原料,大麦自然也成了炒作的焦点之一。从一开始强调自己使用大麦品种独特,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黄金诺言”大麦之类的,到现在一些酒厂开始讲“风土”。


terroirs“风土”是葡萄酒领域经常使用的概念。不同地区,不同的土质,不同的微环境下,不同的葡萄品种,酿造出的葡萄酒风味会有差异。其实“风土”确实会影响农作物的品质,比如五常大米,西湖龙井,章丘大葱这些各地土特产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是不同品种的大麦,到底对威士忌风味有多大影响,还是一个没有定论的事情。现在苏格兰威士忌行业针对不同的大麦品种做了广泛的试验,证明不同大麦品种蒸馏出来的new make也就是新酒的味道是有一定差异的,但是这种差异在经过长期桶陈之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了。


同时由于威士忌蒸馏前的发酵时间并不长,大多数酒厂也就在45小时左右,发酵时间最长的云顶也就110小时左右。反观白酒,发酵时间最短的清香型白酒也得20多天,更不必说酱香型了。因此当地气候和微生物构成的微环境,并不足以影响蒸馏后的威士忌风味。“风土”对于威士忌而言,更像是一门“玄学”。


而且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主打“风土”这一噱头的,基本都是无酒龄和低酒龄威士忌,就好像他们使用的大麦都天赋异禀,蒸馏出来的威士忌都不用长时间桶陈就可以卖的比其他酒厂18年,甚至25年的的威士忌更贵。但是我在喝过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啥也代替不了时间啊。

2.酒龄与无酒龄


既然说到时间了,那我就来聊聊威士忌的酒龄吧。早在1822年苏格兰人就发现经过长期橡木桶陈放的威士忌口感更佳,当时英王乔治四世到访爱丁堡,品尝了在橡木桶中长期陈放的Glenlivet,文献记载说那款威士忌“如牛奶般柔和”。


苏格兰威士忌在酒瓶上标注酒龄并不是很久远的事情,上世纪50-60年代,调和威士忌生产商为了与市场上其他烈酒区分开,才开始在酒瓶上明确的标注酒龄,也是从那时起,酒商们开始宣传高酒龄代表更高的品质。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威士忌热潮来临,苏格兰威士忌的销量大增,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酒厂的原酒库存不足了。


虽然大量资金投入,酒厂开始扩建和新建,但是新酒陈化的时间是资本换不来的。于是No age statement无酒龄威士忌应运而生,酒商们又开始对大家说“酒龄不重要,重要的是味道”。所以一切都是生意罢了,作为威士忌爱好者不必把酒商的宣传太当回事。


根据我个人的品饮经验,威士忌陈年不足真的是难以弥补的缺陷。为了给年轻的威士忌带来更多的风味,酒厂通常会更多的使用初填桶,小桶,甚至新桶来陈化NAS,并且以更高的酒精度装瓶。这样做往往会让威士忌展现出更多令人不悦的尖利木头味,已及难以掩饰的粗砺。就我喝过的NAS来说,大多数都难以值回票价。

3.Single Cask单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Single Cask单桶威士忌站在了鄙视链的顶端,好像单桶卖的特别贵是天经地义的。现在的威士忌市场真的是令人眼花缭乱,不论OB还是IB,各种单桶威士忌满天飞,各种奇葩的风味桶,各种花里胡哨的酒标,吸引着没有什么品饮经验的朋友掏腰包。


诚然,每一桶威士忌都是独一无二的,从某种角度来说,单桶确实具有天生的稀缺性。但是,这种稀缺性能够代表高品质吗?会不会是独一无二的难喝呢?我到现在喝过的味道最可怕的威士忌,就是一款10年的雪莉桶单桶。


上世纪80年代,苏格兰威士忌行业陷入低迷,销售量急剧下降,许多酒厂难以为继,把自己的库存贱卖给了独立装瓶商,当时的独立装瓶商甚至可以带着自己的橡木桶直接去酒厂灌装新酒。于是后来我们看到了各大老牌IB装瓶了诸多单桶“神酒”。


然而时过境迁,现在苏格兰威士忌酒厂普遍库存不足,独立装瓶商已经很难从酒厂买到优质的单桶原酒,许多小独立装瓶商只能从大独立装瓶商手里买库存,这些单桶价格不菲,品质却难以保证。所以现在单桶“踩雷”已经是大概率事件,聪明的威士忌爱好者对单桶威士忌当然会慎之又慎。

4.老酒


这里所说的老酒并不是高酒龄的威士忌,而是至少20年以前装瓶的威士忌。玩威士忌时间久了,很自然的会接触到一些老酒,许多高端玩家对老酒也甚是倾心,威士忌圈子里流传着各种“老神酒”的故事,作为一个威士忌爱好者,当你有机会品饮一款“old and rare”的时候,很难压抑住内心的冲动,有时候大几百块喝一口都感觉特别值。


但是,老酒就没有“雷”吗?以我个人有限的品饮经验来看,酒精度40%左右装瓶的威士忌,并不是都适合长期存放的。酒的状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装瓶时期酒厂的勾调工艺,原酒的状态,存储环境,以及瓶盖是否密封良好,要知道几十年前的工艺和材料决定了以前的瓶盖质量可能不像今天这么好。

我喝过一款大约1976-77年装瓶,酒精度43%的Macallan 8年,开瓶的时候已经瓶陈40多年,感觉味道很杂乱,跟40年多前的味道肯定相差巨大,瓶陈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还有一款1989年装瓶的laphroaig 15年,酒精度也是43%,特别的苦,我想也是跟瓶陈环境有些关系。


相比之下,我喝过的一款70年代装瓶的白马威士忌,以及差不多时代装瓶的老“黑方”,酒精度都是43%,这两款调和威士忌的状态可以说非常完美,感觉瓶陈带来的基本都是正面影响。要知道苏格兰各大调和威士忌品牌的品控和勾调技术,到今天也不是单一麦芽威士忌酒厂能够企及的,因此我觉得装瓶时的调和工艺对一款威士忌是否适合长期陈放也是有影响的。


老酒到底值不值得喝,我觉得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一下还是不错的,但是不需要过度神话,也不必过度追捧,每个时代的威士忌都有它们各自的美感,“崇古”很伤钱包的。


说到底,威士忌是一种工业化生产的农产品。只是为了卖的更贵,酒商和酒厂致力于把它包装成“手工艺品”。我相信大多数威士忌爱好者跟我一样,想要买到最有“性价比”的威士忌,既然如此,就让我们警惕这些威士忌的“陈词滥调”吧。